Thursday, October 13, 2005

中国人漫谈:面子



中国人漫谈:面子

中国人好面子,这是现代西方人感到中国人与他们不同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西方及日本产生广泛影响的,由美国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撰写的《中国人的性格》这本书,其第一章的题目就是“保全面子”。即使这位传教士不写这本书,我们中国人自己也知道,我们的确比西方人更看重面子。

好面子,对于中国人来说,都知道指的是什么意思,但是如何归纳和分析面子的实质,又是非常不容易的。史密斯说“为了理解‘脸面’的意思,哪怕是作不完整的理解,我们也必须指出,中国人具有强的爱演戏的本能。” 至于爱演戏的本能是怎么来,他没有说明。他还说“宁死也要保住面子,这对我们[西方人]来说,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换句话说,西方人没有这个爱演戏 的本能。显然,这位传教士说的这个本能,似乎跟我们今天所说的本能概念是不同的。今天我们知道,人类的本能是自然属性,全人类都是一样的。显然,中国人好 面子不是出自本能,而是出自另外一种东西。

上个世纪中国发生的最大的一起保全面子的事件,是满请朝廷面对占领首都北京的八国联军,如何保全慈禧太后的面子的争执。八国联军开始提出惩办祸首,这个名 单上慈禧老太后的名字赫然在上。朝廷断然拒绝,表面上准备坚持抗战到底,但是朝廷知道自己现在不是八个列强国家联盟的对手,急于求和。列强也看透了满清朝 廷的保全面子的弱点,于是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议和条件,这就是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慈禧太后见条约上把她的名字从祸首的名单上拿了下来,转忧为大喜,欣 然同意了条约的签订。为了这个老太太的面子,中国政府宁可丧失巨大的权益。


毫无疑问,人类天生都有耻辱感和荣誉感。但是为了维护这种表面的感觉,宁可失去实际的物质利益,就是好面子的本质。史密斯在他的书中也举例,一位仆人不小心丢失了主人的一件东西,他知道必须赔偿,或者被扣掉相当数目的工钱,于是他提出了辞职,并傲慢地说:“用来赔偿那支银匙子的钱,我不要了。”这样,“面子”没受到损伤。


为什么中国人好面子,穷其根源,不是本能,而是千百年来儒家礼教的后遗症。礼教主张正面教育,告诉人民什么是好,不断地教育人民如何按照好的标准去做人。 这个所谓好的标准是由建立在尊卑有别等级制度上的一套极为复杂的道德规范所构成的。今天看来,这些道德规范有精华的部分,也有糟粕的部分。本文不讨论礼教 的精华与糟粕的区别。只是要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在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双管齐下的外儒内法长期统治下,已经将这套复杂的道德规范,深深地刻在中国人的脑海 中。所以中国人的耻辱感和荣誉感就特别的强烈。启蒙运动之后的西方人,以法治国为主,[当然西方的依法治国与中国 的法家是不同的。]而基督教的道德说教,也没有中国的礼教那么复杂繁琐。因此,西方人认为除了法律上禁止的,其他的行为就是我自己的事情,没有什么好坏分 别,利益最重要。拿吃饭来说,几个西方人一起,结账的时候个付个的,没有什么不道德的。而中国人认为这样很不义,总是争着付帐,如果召集人要求大家个付个 的,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情。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上,中国人脑子里面就有“义”这个道德标准,而西方人的脑子里面就缺少这些。西方人的孩子,经常直接呼喊父母 的名字,而中国人的孩子则不敢,因为中国孩子脑子里面有“尊”这个道德标准,而西方孩子脑子里面就缺少这些东西。中国人的父母要是被孩子叫了大名,是件很 丢面子的事情,而西方的父母则认为这没有什么。正因为西方人的不好面子,法制在西方更容易贯彻。而在中国,面子往往跟法律冲突。熟人之情义,面子磨不开, 往往影响法律的公正执行。如果坚持法律公正,则势必违背熟人的情谊,不给面子。这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不 过,如果一个人完全不要面子,拿中国的俗话来说,就是不要脸。这也是不对的。但是太好面子,在经济竞争的现代社会,总是要吃亏的。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是 个国际竞争的局面。商鞅认为好面子的儒家学说一定会导致国家“必贫而削”。所以在那个竞争的时代,也没有任何国家接受儒家学说。倒是到了汉朝大一统的时 代,消除了国家之间的竞争,朝廷垄断了重要的工商业,也没有必要鼓励民间经济自由竞争,于是开始奉行儒家学说。从此,中国人的面子,就一步步地树立起来 了。两千年后,不要脸的西方列强打了过来,好面子的中国人则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2005-9-1]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