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13, 2005

中国人漫谈:熟人社会

10多 年前我陪一个新加坡商人朋友去山西,吃饭的时候,他跟当地接待他的人说,很想投资一个商场。我按照当时了解的政策,插话说中国商业目前还不对外资开放。不 料主人说,不碍的,咱们有人。过了几年,我又跟这位新加坡朋友相见,他跟我说,奇怪呀,在中国呢,合法的事情,你要是没有熟人,也办不成。不合法的事情, 你要是有熟人,也能办成。

这使我想起了“熟人社会”这个词。社会学家 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写成的那本有名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熟人社会”这个概念。所谓熟人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以血缘裙带关系为核心,以 相互报偿为希望,相对独立于全社会的一个小型合作团体。在乡村,一个村落也就是一个团体的界限。在村落内部,王法是管辖不到的地方。美国传教士亚瑟··史密斯[中文名:明恩溥]的 《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也介绍了中国社会的这个现象。这个形成于乡村的处世规则,随着乡村人走出来,也带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我小的时候不得不学习的毛 选,其中有一篇文章叫《反对自由主义》。在这篇文章里面,毛泽东列举了十一种自由主义现象,第一种就是“因为是熟人、同乡、同学、知心朋友、亲爱者、老同 事、老部下,明知不对,也不同他们作原则上的争论,任其下去,求得和平和亲热。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彻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结果是有害于团体,也 有害于个人。”

小农生产方式固然是形成这种处世规则的条 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否则就不能解释为什么欧洲中世纪农村没有出现中国这么突出的熟人社会特征。费孝通认为这是中国传统儒家礼教的灌输的结果。我严重地 同意这个观点。儒家礼教提倡以德治国,这个出发点固然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礼教的德,却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尊卑有别的等级制度上的。纵向有君臣,父子,夫 妻这样的上下等级关系,横向的则生出亲近与疏远的等级差别。自家是一个核心,然后同村,然后同乡,然后同县,然后同省,然后同党,就这么一圈一圈地规定出 了亲近与疏远的差别。也就是费孝通说的“差序格局”。这种熟人社会处世规则是与现代社会要求的公平法治相抵触的。很多不公平的事情,都可以从这个熟人社会规则找到根源。熟人社会规则是儒家礼教糟粕当中最有害的一部分,至今流毒仍在,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与内外有别的熟人社会规则相对的观念是平等 观念。平等是人类弱势群体共有的理想。强势群体不喜欢平等,喜欢维持现状。西方基督教中的平等思想起源于犹太民族这个弱势群体。耶稣基督时代,犹太人是个 被罗马帝国征服的,受欺压的少数民族,因此基督耶稣宣扬人人相爱。创立之后,迅速在被罗马帝国征服的其他地区社会底层传播。后来启蒙主义吸收了基督教的平 等思想,扬弃了基督教的禁欲思想,为西方现代人权主义法治建立了思想基础。

中国古代墨家是中国的基督教。墨家提倡兼 爱,主张平等地爱一切人。但是中国当时不存在象犹太人那样,用割礼明显地区分于其他人,并受到压迫的少数民族。而是一个一个彼此相同的家庭,氏族,村落, 于是提倡先爱父母,先爱自己家庭的儒家学说终于排挤走了墨家的兼爱学说。假如秦朝维持长久一些,深受秦国之压迫的原六国民间,很可能会接受墨家。然而秦朝 命短,汉朝取而代之。之后大规模的民族矛盾表现为汉帝国与匈奴部落的冲突。而汉朝内部则没有多少民族矛盾,于是人们自然喜欢接受先爱父母先爱自家的儒家学 说。墨家从此也就衰落了。这是中国的不幸之一。

但是平等的思想,并没有消失。每次弱势群体起义反抗的时候,都会打出平等的口号。然而他们一旦得势,就名正言顺地先爱自己的家,重新建立一个等级社会。中国不幸地处于这个恶性循环之中。[2005-9-9]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