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14, 2005

中国人漫谈:不爱做小事

一个德国朋友从中国大连访问回来,感慨地说,大连人真不得了,谈的生意都是几千万元的。我说,你幸亏没去我老家北京,我老家的人,谈生意都是几亿的,比大连人的胸怀可大多了。虽说这是一个笑话,不能说全体中国人民都谈大生意。但是不少国人不爱做小事,这不能不是一个特点。

什么是小事?中国人把“事业”当作大事,把 “个人生活”当作小事。为了事业不要命的人,可是太多了。个人生活中,吃饭睡觉是大事,家务劳动是小事。有志向的中国人从来不把心思放在家务劳动上,那是 俗人的事情。而俗人也认为干家务劳动不光彩,低人一等。整个社会从上到下,从城市到农村,都漠视家务劳动,人人能能躲之则躲之,推之则推之。男人推给女 人,女人推给保姆或小时工。没有条件请保姆小时工的,只好硬着头皮自己干,能少干绝不多干,能凑合就凑合。

所以,中国人的家庭卫生环境得分,在世界上 是比较低的。其次,中国中产阶级聘请保姆小时工的比例,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这两个问题说明,中国人厌恶家务劳动。如果了解西方人的普通家庭生活,与中国 人家庭生活加以对比,这个印象会更深刻。是中国人懒惰吗?看起来不像。中国人很勤快,中国人工作时间比西方人长,度假时间比西方人短。用懒惰无法解释这个 现象。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中国人不屑于做家务劳动,认为这是小事情,烦得去做。

许多中国人摆脱不了分等级讲层次的思想影 响。人分等级,尊卑贵贱。就是事情也分出等级,尊卑贵贱。家务劳动属于卑贱,即便是洗自己的衣服,清扫自己的家,这个劳动也是卑贱的,没办法的时候,才自 己干,但是心里老大不乐意,所以能不干,就不干,能少干就少干。所以从城市到农村,中国人家的窗户玻璃总是脏兮兮的,家中的厨房总是油腻腻的,厕所总是臭 烘烘的。

中国的传统教育,也是向年轻人从小灌输“治 国平天下”的大事。没有哪个父母高兴看见儿女喜欢做家务劳动,而不愿意读圣贤书。父母都希望儿女将来成为干大事的人才。从来不把家务劳动当作一个重要的事 情,来教育给儿女们。年轻人热衷于国家大事,但是国家大事用不了太多的人去做,于是做大事的人才就多余了。所以中国的雄才大志特别多,经常怀才不遇。这类 故事也特别多,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的情结。成事的毕竟是少数,多数是各式各样的孔乙己,和各式各样的粪青。中国的粪青格外多,这都是做大事不做小事的 教育成果。

如果你在人大上提议,如何改变国人对待家务 劳动的态度,把中国人的家庭卫生环境的标准提高一下,一定有不少人笑话你,这样的个人小事怎么能拿到议论国家大事的场所上来呢?其实这个问题引出了中国人 为什么喜欢做大事,不喜欢做小事的根本思想根源。那就是中国两千年来的国家主义政治治理的传统影响。

这里这个“国家”不是人民的总合。人民的总 合好比一辆公共汽车。车走,人走,车停,人停。中国传统上的“国家”这个东西,是一辆豪华的小轿车,这辆车走与停,跟人民没有什么关系,唯一的关系,就是 人民要给这辆车让路。两千多年来,政治治理的基本思路是国家利益为大,个人利益为小。对人民教育的思想导向注重于让人民效忠国家,而不是关心自己。在国家 与人民之间,划出一个高低等级,人民也就是按照这个惯性把等级划下去,家务劳动因此被排在末尾,是留给奴婢们干的,用不起奴婢的,没有办法自己干,但是能 少干就少干,能不干,就不干。一家就这样脏下去,家家就这样脏下去,除了几个国家的脸蛋工程光鲜之外,整个国家就这样脏下去。[2005-9-3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