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13, 2005

中国人漫谈:情感夸张

中国人漫谈:情感夸张

如果你把中国人的婚礼葬礼,跟西方人的婚礼葬礼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西方人结婚也好,死人也好,他们的情感表达,让我们中国人看简直是麻木不仁。看着这群木头一样的西方人,不禁要问,难道西方人没有感情吗?可是为什么这群没有感情的人中间,却出现了莫扎特,贝多芬,雪莱,拜伦,凡高,毕加索呢?音乐,诗歌,绘画,是最能表现人们内心情感的艺术作品。我相信没有人否认这些作品中的丰富多彩感情。有这样的作品摆着,说明西方人也是有感情的。

后来我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控制,是西方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根据来自《圣经》。上帝不喜欢狂喜,暴怒等等夸张的情感表现方式。为什么上帝不喜欢?这个问题不可以问。基督教的信条之一就是不可怀疑上帝,所以你不要问。那控制感情对我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也不可以问。按照基督教教义,如果想自己有什么好处,本身就是错的,是私欲的表现。基督徒认为上帝是我们灵魂上的父亲,父亲就是父亲,父亲不是工具,如果基督徒遇到挫折和灾难,不可以怀疑上帝管用不管用,而要从上帝那里获得战胜困难的信心。总之,西方人认为既然上帝不喜欢夸张的情感,那就听从上帝的话,努力控制自己的感情。

而咱们中国人的情感表达则又显得十分夸张。喜事那真叫喜,吵吵嚷嚷,热热闹闹。悲事那真叫悲,哭声震天,昏死过去。当然这也许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民俗,无伤大雅。可是日常中的不少中国人呢,也是喜则喜形于色,怒则怒火冲天,悲则悲痛欲绝,惊则惊恐万状。

夸张的情感,如果对于自己,也就算了,要是涉及到别人,就有一些麻烦。我有个热情的朋友,人真的很不错,但是我不敢到他家吃饭,因为他总是不管你需要不要,给你把饭碗盛得满满的,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加上菜就放到你碗里。他的热情,显然是夸张得让我受不了。人与人之间,除了热情,感谢之类的情感交流,还有疑惑,不理解,不满意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夸张的情感就十分伤人。我在搜狐论坛就好几次看见过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发表了一个观点,正确不正确,理解不理解,本来都是可以商量的。但是讽刺的也来了,骂人的也来了。心胸开阔一些的,忍过去就算了。要是遇到忍不过去的,就对骂起来,形同水火,势不两立。理论上的讨论,最后变成情感上的对立。中国特色的气,也来了,或者要争气,或者咽不下去这口气。可见夸张的情感,没有多少好处,倒是有很多坏处。

我知道了西方人为什么控制情感,却总是弄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不控制情感。难道传统儒家鼓励夸张的情感吗?也不是。孔子有一个控制情感的“中和”理论,“息怒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说有了火,最好不发,就是发了,也不要过分。再看看传统中医的理论,那更是明确地声明,七情导致疾病。中医认为几乎所有的疾病,都是由于情感太夸张引起的。看来中国并不缺少控制情感的理论。但是中国人就是不听。理性主义的儒家,给中国人讲道理,解释情感夸张为什么不好,但是依然没有训练好中国人。而神性主义的基督教,根本不给西方人讲道理,上帝说的,你就要服从。居然把西方人给训练出来了。

西方人怕上帝,不怕国王。中国人没有上帝,怕皇上。西方的上帝看不见,摸不着,不收税,所以说话有永久的权威。中国的皇上,农民出身,三宫六院,还搜刮民脂民膏,所以说话没有权威。中国人对皇上表面上怕,暗地里恨。但是中国又没有一个看不见的上帝去怕,于是等于中国人谁都不怕。我猜想,正是这么一个缺乏信仰的精神结构,把中国人变成了这样一种性格:管得到的事,我只好服你。管不到的事情,那就由我自己了。我哭,我笑,你皇帝总是管不着吧?我就使劲地哭,使劲地笑。情感夸张,虽然是件小事,但是表现出了中国人的性格逻辑。[2005-9-8][2006-7-6修改]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