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01, 2006

中国人漫谈:顽强生存

中国人漫谈:顽强生存

《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作者史密斯,在该书第一章讲中国人喜欢保全面子,第二章讲中国人节俭持家。跟节俭持家有关系的一个章节,是第十六章“顽强生存”,是讲中国人口问题和中国人的在恶劣的条件下生存的能力。如果你读“节俭持家”这一章,就会知道,史密斯不是讲中国的富人如何节俭持家,而是讲中国的穷人如何凑合过日子。

史密斯写这本书的时候,是1890年。他那个时候估计中国有两亿五千万人口。中国给他的印象是“到处挤满了人”,“在这个辽阔的国家,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人口过剩。”假如史密斯知道那个时候中国人口接近四亿,而今天已经达到十三亿,不知道这位传道士,将会如何写作这一章节。史密斯奇怪,为什么中国人要生这么多孩子,为什么很多营养不良的老人为什么长寿,为什么中国人不讲卫生却不怎么得病,为什么得了病或者受了伤,中国人能很快地康复。这些问题,只有拿西方人同中国人进行比较,才会提出。我们知道饿肚子会死人,跟长寿无关。西方人的饥饿标准,跟那个时候中国人的饥饿标准,是不同的。所以史密斯看中国营养不良的老人很长寿,感到很奇怪。总之,按照西方人的生活标准,难以生存的条件,对于中国人来说,却能够适应。这就是他说的中国人顽强生存的特性。

顽强生存是一种美德,但也是一种无奈。哪个中国人不想过好日子呢。但是生活条件不允许,只好顽强地活下来。并不是所有中国人都是这样困苦。中国帝王的生活标准,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王都羡慕的。强烈的贫富差别,在儒家等级观念的控制下,在法家酷刑的威胁下,在外儒内法的中国得以存在。穷人只能忍耐,顽强地活下来。中国的确很大,在帝王的眼睛里,中国地大物博,而在穷苦农民的眼睛里面,中国是人多地少。但是面对如此严酷的现实,那时候中国人仍然不节制生育。史密斯发现“传宗接代是中国人普遍接受的占统治地位的观念,其次才是爱惜钱财。”

为什么中国人偏好传宗接代,史密斯没有做进一步分析。我们知道,鼓励生育,是儒家思想之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亚圣孟子说的。然而如何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儒家经典既没有提出这个问题,也没有提供解决方案。也许孟子时代,人地矛盾并不象后来这么严重,所以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也许孟子活到清朝,也会像洪亮吉,汪士铎那样,提出人口问题,并思考解决办法。当然这是对儒家思想善意的理解。其实比孟子小一代的法家思想家韩非,已经提出生育过多,民众货寡,导致民争的问题。中国人酷爱生育,儒家学说是一个方面,而社会制度公共福利的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生育后代的最有力的理由。这个问题,并不是中国特有的。欧洲历史上也遇到严重的人口过剩问题。但是欧洲幸运地发现了新大陆,大量移民,缓解了人口压力,而工业化开发了新的自然资源,进一步缓解了人口压力。而工业化的劳动,打破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原始农业劳动,进一步瓦解了家庭观念,淡化了人们的家庭观念,降低了人们的生育欲望。后来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又使得养老的恐惧化解。西方的人口增长速度降低下来。

可惜中国没有这么幸运。发现新大陆的良机,从中国人眼皮底下溜走了,让给了西方人。中国也没有自发地走向工业化。人口越来越多,土地资源相对越来越少。中国人只能节衣缩食顽强地生存下来。没有其他办法可以选择。今天中国的人口压力并没有减少,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福利的缺失,仍然为养儿放老提供着明明白白的理由。顽强生存,难道注定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选择吗?[2005-9-2]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