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28, 2006

中国人漫谈:缺少博爱精神

中国人漫谈:缺少博爱精神

中国人缺少博爱精神。什么是博爱?就是对全社会成员不分等级远近,一视同仁,友好相待。说到这里,大家都明白,中国人不缺少爱,而是喜欢把人分门别类,并对之采取不同的态度。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经形容,中国的社会好像石头扔在水里激起的一圈一圈的波纹。家庭是中心,然后邻里,然后同乡,等等。有两家人,就先爱自家人。有不同邻里的人,就先爱近邻。有不同乡的人,就先爱老乡。有不同学的人,就先爱同学。有不同党的人,就先爱同党。所以一群中国人,相互之间总是没有平等的关系,总是分出高低上下,远近亲疏,然后组成不同的小团伙。团伙与团伙之间斗争。团伙内部还有本家外家之分,所以团伙内部也是斗争。这就是中国人喜欢内斗的思想根源。

古代墨子曾经提出兼爱,希望人们不要有亲疏远近之分,一视同仁。但是主张等级仁爱的儒家攻击墨家,认为墨家把君王和父亲放在与别人相同的位置上,就是无君无父。如此主张,皇帝自然喜欢儒家,讨厌墨家。渐渐墨家的平等兼爱逐渐衰落,儒家的等级仁爱成为统治中国人精神的主要思想。

中国很早就形成统一的大陆国家。其中有分裂时代,但是都很短暂。这与分裂长久,统一短暂的欧洲不同。中国历史大部分时间不是强调内部社会和协,团结一致,统一对外。而是维护社会内部的等级差别和上层特权,压制底层社会的反抗,防止造反。所以中国历史以内部阶级斗争为主线,而不是欧洲那样以外部民族斗争为主线。由于缺少民族之间的竞争,所以社会内部也缺少追求和谐的动力。大社会的观念在中国人的脑子中特别薄弱,取而代之的是家庭,或者团伙。家庭或者团伙,就是一切,管你生,管你死,岂能有不先爱自己家,自己团伙的道理?

因为没有博爱,所以就没有平等。没有平等,就没有和谐。没有和谐,什么事情都无法好好商量,于是就没有民主。这是中国迟迟不能迈进政治现代化大门的原因之一。

中国与西方接触之后,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发现西方的社会制度是建立在基督教的“自由,平等,博爱”这一人道主义精神上面的。于是也开始向国内宣传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为三民主义奋斗一生的孙中山先生,他的陵墓入口的牌楼匾额,就是博爱两个大字。这表现了他的崇高理想。

但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易接受阶级斗争的观念,不易接受博爱的观念。阶级斗争的确是个社会存在。但是阶级之间的斗争,人与人之间的斗争,都不是人类正常的理想。正常的理想是博爱。也许现在不存在,但是将来会实现。把博爱当作理想,就会走上平等自由的道理。把阶级斗争当做理想,就会走向自相残杀的道路。遗憾地是,许多中国人接受了阶级斗争的理论,并在掌握了国家政权之后,仍然不放弃这一反人类的思想观念,结果导致了反右,文革大革命等荒唐的历史悲剧。

今天,阶级斗争理论已经被“三个代表理论”所替代,这是一个不可低估的伟大进步。但是中国人脑子里的博爱意识依旧很薄弱。我们应该放弃只爱自家,只爱自己小团伙的狭隘义意识,去追求全社会的平等相待,友好相处。[2006-7-27]

No comments: